擁有一套全額還清的房屋的真正價值
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很多人心中的問題:
「退休的時候,如果你有一套全額還清的房子,它的真正價值到底有多大?」
在華人社會裡,大家普遍都覺得「有土斯有財」,買房就是人生的必修課。
但是,房子到底是資產?還是負擔?
還清房貸之後,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少財務和心理上的自由呢?
今天,我會從 數字分析、真實案例、心理層面 三個角度,幫大家完整解析。
房子算不算資產?
很多人計算「淨資產」時,會把房子算進去。
比如:你有一套價值 1,200 萬的新台幣房子,還欠 400 萬貸款,那麼房子的「淨值」就是 800 萬。
這樣算是沒錯,因為資產減負債就是淨資產。
但對我來說,自住房不會放進我的「投資資產表」裡,因為:
房子雖然有價值,但不會自動帶來現金流。
我的目標是建立能帶來收入的資產,讓退休後不用靠上班養活自己。
所以我會把房子當成「保障」而不是「投資」。
但注意:這不代表房子沒價值。尤其是當它被完全還清的時候,價值其實非常巨大!
房價與房貸壓力
我們來舉個例子:
在台灣,普通三房公寓大概 1,200 萬新台幣。
在香港,港島或九龍區,隨便一個小單位也要 500–700 萬港幣。
在中國一線城市(北上廣深),普通住宅差不多 300–500 萬人民幣。
假設用 30 年房貸:
每月房貸:大約 3–4 萬新台幣
每年支出:36–48 萬新台幣
對於一般家庭,這往往是最大一筆固定開銷。
而一旦退休時房子還清,等於把這筆龐大的固定支出完全移除。
還清房子的「財務價值」
讓我們用投資理財的角度來換算:
假設退休時房子已經全額還清:
你每年省下 36–48 萬新台幣的支出。
如果用「4% 安全提領率」來計算:
每年 36 萬 → 需要投資本金 900 萬。
每年 48 萬 → 需要投資本金 1,200 萬。
換句話說:
一套全額還清的房子,本質上等於幫你省下近千萬新台幣的退休金需求!
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,這幾乎是一輩子的積蓄。
因此「還清房貸」在財務規劃中,就等同於「提前完成一大半的財務自由」。
買房還是租房
那如果退休時沒有買房,而是選擇租屋呢?
以台北為例:
租一間兩房公寓:大約 2.5 萬新台幣/月,一年 30 萬。
如果住在香港,可能是 1.5–2 萬港幣/月,一年超過 20 萬港幣。
而且租金每年還會漲 2–3%。
假設 65 歲退休,活到 80 歲:
光是租金,就可能花掉 450–600 萬新台幣
更麻煩的是:
房東可能漲租。
房東可能賣房,你必須搬家。
搬家在退休階段,對心理和生活品質影響很大。
所以相比之下,擁有一套全額還清的房子,不只是「省錢」,更是「安心」。
房子還清後,還有哪些支出?
即使房貸還清,房子仍然有一些持續支出:
維修費用:一般抓房價的 1%/年,例如 1,200 萬房子約 12 萬/年。
房屋稅 / 地價稅 / 物業管理費:幾萬到十幾萬不等。
保險:火險、地震險等。
但這些費用,和「每月還貸或付租金」相比,壓力小非常多。
心理上的價值
除了財務數字,其實「心安」才是更大的價值。
不怕房東漲租或趕人。
不怕利率上升,房貸變貴。
就算收入減少,生活依然穩定。
退休後,最怕的就是「不確定性」,而房子給了我們最大的確定性。
有些人甚至會因為「房子還清」這件事,心理壓力瞬間下降,生活品質明顯提升,甚至更早選擇半退休。
房子不等於全部
雖然房子還清非常重要,但我們也不能忽略:
房子不會自動帶來現金流。
退休生活還需要靠投資、保險、現金收入。
你可能還要考慮醫療費、長照費用、日常生活開銷。
所以房子只是 財務拼圖的一部分,它能降低支出、帶來心安,但不能取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。
總結一下:
在亞洲城市,擁有一套全額還清的房子,可能等於省下 數百萬甚至上千萬 的退休金需求。
它不只是金錢上的自由,更是心靈上的安全感。
但同時,我們也不能忽視投資與現金流的重要性。
那麼你怎麼看呢?
你覺得退休時「有一套還清的房子」比較重要?
還是「有一筆能產生現金流的投資資產」更重要呢?